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涉嫌严重违纪被免职
解決方法很簡單: 要幫朵朵找到安息處,就往下埋得深一點(等等就說明要挖多深)。
面對這樣的壓力,中國很可能會像前蘇聯或其他的反美國家一樣,用數量來彌補科技的差距。甚至重拾一些冷戰時期的舊技術,進行局部改良後,轉為己用,以彌補遭美國科技圍堵的窘境。
特別是在高超音速飛彈的領域上急起直追,可以預見在2032年時,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將大幅領先中國。在這段時間內,中國會四處尋求突破之機,因此對台灣來說,中國軍事威脅的壓力將逐步增強,2032年左右恐怕就是最高峰。而依過去的慣例,當美國發展出更先進的武器系統時,原有的技術與裝備就會轉移給盟國。空軍方面,外購的66架F-16V應該都已抵台,由舊有F-16A/B Block 20機隊所升級而來的F-16V也早就全部成軍,將與經過中壽升級的IDF戰機,形成台灣空防的主力。此外還可能配備從FC-31發展而來的新型艦載機,對國軍形成更大的壓力。
中國空軍則會擁有一定數量的殲-20匿蹤戰機,搭配規模龐大的殲-16與殲-10機隊,以各種演訓方式,侵擾或壓縮台灣的空域。近來不斷下水的052D型驅逐艦,與排水量破萬噸的055型驅逐艦,將足夠中國海軍組成4支航空母艦艦隊,並在必要時,編成2個雙航艦戰鬥群以夾擊台灣。心理學家習慣將他人比喻成一面鏡子,因為在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更認識自己。
然而,我們實際上仍坐在螢幕前一動也不動,彷彿網路空間跟現實世界並不全然共享同一個空間。從三維過渡到二維時「深度」消失了。尤其是從下巴微微朝上拍攝的人臉,會讓嘴巴、鼻子變大,而讓眼睛看起來更小。Kourosh的團隊開始為此現象進行研究,發現我們在進行線上會議時的「視訊鏡頭」(front camera)是增加人們面容焦慮的主因。
立體與平面差距 遠距上課最重要的媒介不外乎是依靠發達的網路系統(軟體)以及可連網的設備(硬體)。在實體的課程中,學生會聚集在同一間教室進行課程,口語訊息(verbal language)/非口語訊息(non-verbal language)以及非語言訊息(non-linguistic language)在課堂的討論中扮演極為重要的溝通媒介,課堂的面對面討論是一種參與度極高的形式。
Kourosh教授指出: 當我們進行視訊會議,臉部離鏡頭越近時,人臉在畫面上就越有可能遭到扭曲。文:呂國維 遠距上課的「降維打擊」 在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情期間,遠距上課已經變成是全球的新常態,透過一個小小的螢幕將課堂的同學匯聚在一個虛擬空間,打破了時間的束縛與空間的疆界。透過這兩個媒介的協作才能將我們輸送到一個共享的網路空間,而這個「空間」跨越了時空,連結了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學生。甚至,遠距上課對於學生而言幾乎是課程上的「降維打擊」,在使用的同時卻也深受其害。
台灣在全球疫情如此嚴峻之下,可說是非常少數還能實體上課的案例。視訊鏡頭的角度會影響我們在螢幕的行為甚至外表,而這也是在疫情之下討論度極高的「Zoom畸形症」(Zoom Dysmorphia) Zoom畸形症 Photo Credit: iStock 「Zoom畸形症」(Zoom Dysmorphia)是由哈佛醫學院(Harvard Medical School)的教授Shadi Kourosh所提出。人類作為空間物種,長度、寬度、深度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有的概念,而人們也是在如此的框架下過生活。不幸的是,許多人的視訊鏡頭都是從這個角度照向自己,而這也是Zoom畸形症的緣起。
在軟體方面最明顯的便是「連線速度」,即使所有的同學都在一個線上會議室上課,每個人的網路連線品質卻不盡相同,進而導致了上課時的節奏會不定時的變動。即使同學願意打開鏡頭發言、報告或是分享,然而這過程往往會被螢幕牢籠所困,換句話說,螢幕的範圍限制了我們交流的空間。
這些工具不僅協助人類溝通,而人類也需要這些工具幫助對話的推進。彷彿每個人都在與他人的頻率碰撞,但是在多次的激盪之下卻始終找不到共鳴。
以「圓」的概念作為例子,在三維空間稱為「形體」(form),在二維平面上稱為「形狀」(shape)。人類天生就會在乎別人的眼光,這其中也包含了自己的容顏。當我們被迫將這一切轉為線上時,我與其他同學的連結只剩下眼前的螢幕澳洲將開始籌建核動力潛艦,日本計畫發展射程達2000公里的巡弋飛彈,南韓則已擠身全球第8個擁有潛射彈道飛彈的國家。在這一點上,美國朝野有著極為高度的共識,美國參眾兩院正在審議的《美國創新與競爭法》,更是劍指中國,計畫將注挹大筆資源到各個關鍵領域,以取得領先的地位。再加上專為海洋偵蒐、監視任務所設計的MQ-9B無人機,一起反制中國龐大的水面艦隊。
特別中國又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,生產更多的軍艦與戰機並非難事,還能繼續維持軍工產業,並嘗試突破封鎖,外銷武器到第三世界國家。美國還放寬技術管制,讓台灣自行研發的飛彈,射程大幅增加,如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與雄二-E巡弋飛彈,都已規劃生產增程型,這也讓台灣能進一步威脅中國沿岸的軍事目標。
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中國會擴增核武 至於中國擴增的核武,將用來恫嚇美國及其盟邦,以做為談判的籌碼。但中國的核武恫嚇,生產更多的軍艦與戰機,其實正中美國的下懷,因為這是重蹈前蘇聯的覆轍。
就如同美蘇冷戰一樣,圍堵戰略要分出勝負,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,美蘇兩國就僵持了40幾年。中國正在彈道飛彈的基礎上,進一步發展高超音速飛彈,用於反艦或對地攻擊,如最新的東風-17、東風-21D與東風-26。
面對這樣的壓力,中國很可能會像前蘇聯或其他的反美國家一樣,用數量來彌補科技的差距。這樣多管齊下的結果,將打擊中國的建軍計畫,逐步削弱解放軍的戰力。而依過去的慣例,當美國發展出更先進的武器系統時,原有的技術與裝備就會轉移給盟國。在硬體方面,全力阻止中國取得先進的晶片,在這個晶片已取代火藥的時代,無疑將嚴重影響中國發展新型武器的能力。
近來不斷下水的052D型驅逐艦,與排水量破萬噸的055型驅逐艦,將足夠中國海軍組成4支航空母艦艦隊,並在必要時,編成2個雙航艦戰鬥群以夾擊台灣。在軍事的層面上,美國正在全力發展各式無人載具、第6代戰機、B-21匿蹤轟炸機、人工智慧與太空戰力。
只是要應付大批中國軍機的不斷侵擾,壓力會很大。空軍方面,外購的66架F-16V應該都已抵台,由舊有F-16A/B Block 20機隊所升級而來的F-16V也早就全部成軍,將與經過中壽升級的IDF戰機,形成台灣空防的主力。
台灣在2032年時,潛艦國造計畫應該正進行到一半,一切順利的話,會有數艘新潛艦已下水服役,再加上性能提升後的兩艘劍龍級潛艦,將成為國軍反制中國航空母艦的關鍵戰力。此外還可能配備從FC-31發展而來的新型艦載機,對國軍形成更大的壓力。
台灣這幾年更獲得多項過去美國不願意出售的攻勢武器,如陸軍戰術飛彈(ATACMS),SLAM-ER增程型空對地飛彈。特別是在高超音速飛彈的領域上急起直追,可以預見在2032年時,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將大幅領先中國。2032年中國可能已完成興建4艘航空母艦的計畫。文:王臻明 雖然美國已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,卻仍避免使用新冷戰這個名詞,來定義美中關係,不過美國積極拉攏盟國來圍堵中國,卻是有目共睹的情勢。
在軟體方面,禁止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學習關鍵技術,將可疑的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,封鎖各種新科技流入中國的管道。更多的軍艦與戰機肯定會進一步威脅台灣。
甚至重拾一些冷戰時期的舊技術,進行局部改良後,轉為己用,以彌補遭美國科技圍堵的窘境。如近期中國所試射的另一款高超音速飛彈,就採用前蘇聯曾發展過的「部份軌道轟炸系統」,擁有不受限制的射程,可以從任何方向攻擊美國,使其防不勝防。
另外海軍的下一代飛彈巡防艦興建計畫不斷延宕,看來應該很難在2032年時全數服役,將形成台灣防衛上的極大弱點。美國在冷戰時期也面對類似的威脅,致勝之道就是全力投入科技研發,拉開與敵手的距離,振興經濟與各方面的國力,坐等敵手在重重圍堵下自己崩潰。